第375节(1 / 2)

跃马大唐 大苹果 3586 字 23天前

公孙兰轻笑道:“陛下属意谁,你便不会推举谁,陛下厌恶谁,你便考虑推举他,是么?”

王源哈哈大笑,负手往门外走去。公孙兰在后叫道:“披上披风,夜露深重,骑马风凉,二郎要爱惜身子。”

王源一笑转身,任公孙兰替他披上披风后,阔步出门而去。

……

散花楼玄宗的卧房中,百无聊赖的玄宗正在烛火下闲敲棋子。每当外边有脚步声经过,玄宗都会抬头看一眼,沉声问道:“是王源来了么?”

而每每得到的回答都是:“启奏陛下,王源还没到。”

就这样等了足足一个时辰,玄宗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这王源是彻底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自己宣他觐见他都不来,这已经是居心昭然了。房琯说的一点没错,他就是曹操,他就是借马嵬坡救驾,将自己挟持到了成都,用他手中的兵马控制住自己,然后为所欲为。这个人将来必定是第二个安禄山,一定是。

然而,这时候还不能跟他翻脸,一切都要隐忍,一切都要小心。一旦回到长安,脱离他的控制,自己便要和他彻底清算。这一点一滴的每一次怠慢和蔑视,都要化为一刀刀的血肉。此刻的王源对自己有多少次的怠慢和蔑视,将来他便要挨多少刀的凌迟。

玄宗恶狠狠的想着,手中的棋子被他瞧得稀里哗啦散落一地,在旁伺候的内侍惊慌失措的看着玄宗铁青的脸色,不知道是否该上前收拾满地乱蹦的棋子。

正在此时,门外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一名内侍沙哑的声音响起:“启奏陛下,王源来了。”

玄宗一惊,脸上愁容退散,深深呼了口气站起身来,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冠带,这才沉声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一袭黑色披风,身材修硕面容平静的王源出现在门口。

“臣王源,参见陛下。”王源沉声拜倒在玄宗面前。

玄宗看着面前跪拜在地的王源,嘴角露出笑意来。

“免礼,王源,快起来,免礼。”

王源道谢后站起身来,玄宗笑容满面,指着面前的椅子道:“坐下说话,朕还以为你有事耽搁了,不来见朕了呢。朕都打算睡下了。”

王源躬身道:“陛下恕罪,臣连日赶路,身子略有不适。适才内侍去传旨时,臣正在房中昏睡,本想请内侍回禀陛下明日再来觐见,但一想到明日清早便要离开成都赶赴军中,却又不敢耽搁行程,于是便强撑着来了。”

玄宗哎呀了一声,仔细看着王源的脸,点头道:“果然是清瘦了不少,白日里朕竟没注意到。早知如此,朕便不派人去请你来见朕了。你该好好的休息一晚才是。是朕的疏忽。”

王源笑道:“无妨,见到了陛下,臣感觉好多了。”

玄宗闻言,呵呵笑了起来。

君臣落座,内侍奉茶。玄宗目不转睛的看着王源道:“王源,朕下旨斩了房琯的事,你必已经知晓了吧。”

王源没想到玄宗如此的开门见山,见面便说此事,愣了愣沉声道:“臣听说了,只是没料到陛下下旨这么快。”

玄宗冷声道:“房琯死有余辜,竟敢挪用军粮,破坏平叛大计,这是动摇我大唐的基业,朕岂能容他。”

王源点头道:“确实该死。臣得知此事也是怒火中烧,但今日白天臣被怒气冲昏了头脑,举动有些出格,不该当着陛下的面追杀于他。在此,臣向陛下谢罪,臣的举动实在不妥,陛下请降罪于微臣。”

玄宗哈哈笑着摆手道:“你有何罪?你是心中急切之举,恰恰表明你对平叛之事看的极重,朕知道你的焦虑,朕不会见怪的。”

王源道:“多谢陛下理解。陛下虽不怪臣,臣却自己心里过不去。臣自罚俸禄一年,以赎臣之过错。这一年的俸禄全用于赈济百姓。”

玄宗愣了愣,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微笑道:“好吧,只要能让你心里好受,朕准了你便是。”

王源道:“多谢陛下恩准。”

玄宗道:“至于寿王之过,虽然此事他受房琯蒙蔽,但他也难辞其咎。朕已经命他解散所募之兵,并且革去了他河西节度使的遥领之职,严令他在家闭门思过三月,不许出门。你看朕的责罚可还合理么?”

王源淡淡道:“臣岂敢对陛下的旨意有所评判,我只能说,陛下恩赏分明,不避亲贤,行事公正,此乃圣君之行。臣佩服的五体投地。至于寿王的过错,倒也不是什么大错,若不是房琯怂恿,寿王怎会如此。错本不在寿王,其实无需惩戒。”

玄宗呵呵点头道:“难得你还维护寿王,他知道了岂不要羞愧死。无论是有意或者无意,犯了错便要受惩罚,他的惩罚是免不了的。”

王源点头道:“遵圣意而决便是。”

第806章 心离

玄宗笑道:“罢了,房琯的事我们便不再说了,杀也杀了,虽有过,但也毕竟是我大唐曾经的相国。朕也不想再提他了。朕叫你今晚来见,却是为了另外一件事要和你商议。”

王源道:“陛下请说。臣未必能拿什么主意,除了杀敌作战,臣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懂。”

玄宗呵呵笑道:“你这是太自谦了,其实你不仅领军作战在行,政务上也很有想法。譬如你今日关于朝廷政务的那一番话,朕午后细想了一番,觉得甚是有理。如今的局势确实不宜过多养兵,而是要积极开垦屯田,多种粮食,以防止即将到来的窘迫之境。东南州府兵马不多,若安禄山的叛军攻击东南,怕是举手之劳,到那时我们的钱粮便将枯竭了,这可是一件巨大隐患。钱粮一断,大事便休。你能想到这么长远,比之房琯不知高明了多少,所以朕觉得你看得清楚,想的清楚,是个理政之才。”

王源摇头道:“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朝中很多人都明白,倒非臣所独知。”

玄宗摇头道:“显而易见怎么没人跟朕提起?知道了不说又有何用?一个个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哪一个能担负责任?在朕看来,唯有你才是认真的为大唐社稷考虑的。”

王源当然不会信他的鬼话,玄宗最善于的便是这一套,灌迷魂汤他最拿手。这套虚伪的言行王源早已看的多了。

“……故而朕思来想去觉得,朕只能将一切托付给你才成。所谓能者多劳,既然于政务大局上你有清晰的判断,你不得不为朕担起朝廷政务的责任来。房琯死后,相国之位无人能居,朕认为只有你才能担当相国之位,不知你意下如何?”玄宗微笑看着王源。

王源沉吟不语,玄宗此举表面上看是重用自己,并且借此弥补双方的关系的,看上去是对自己表达更大的信任的举动,但在王源看来,却饱含深意。要王源当相国已经不是玄宗第一次提出来了,以前王源以平叛之事无法分神为由拒绝了之后,玄宗才选择了其他人。而现在玄宗重提,又是在房琯得罪了自己被杀之后,这时机看似妥当,其实却很有讲究。

房琯死了,王源继任。房琯又是因为挪用王源的军粮被王源逼迫而死,这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免令人遐想。这无疑又给王源增加了一条可以在街头巷尾朝野之间可以议论的点。很多人一定会造出王源为了当相国而逼着陛下杀了房琯的流言。事情的重点会从房琯挪用军粮之罪而转移到因为争夺相国之位而导致的相互倾轧上来。

这不是无聊的揣度,而是一定会发生。玄宗不可能不知道会有这样的流言出来。而玄宗这么做的目的恐怕也正是要有这些流言漫天流传。玄宗这是要将自己一步步的抹黑,一步步的争取所有人的同情,将自己慢慢推到万人唾骂的境遇之中。这么做也是为将来清算自己做准备。

王源承认自己自从来大唐之后,对待人和事不免变得多疑和阴谋论,但这么多年的经历表明,并非自己神经过敏,而是这年头的人都太过奸诈。特别是在庙堂上打滚的人,每一步的举动都有其背后的深意,一个不小心便入其觳中后悔莫及。这些事王源都曾亲历,不胜枚举。而王源自己也用圈套设计过他人,譬如杨慎矜之死,譬如王鉷之死。实际上很早以前,王源便明白了要想在朝堂之中厮混便不得不变得比他们还奸诈和凶狠的道理。

玄宗目不转睛的看着王源,他知道王源一定会拒绝。不是因为王源谦逊,而是因为大唐官员名义上管军便不能管政,二者相权之下,王源是一定会选择抓着兵马不放的。这也是以前王源拒绝相国之位的原因。

果然,玄宗的耳中听到了王源的拒绝之言:“陛下,臣可不敢担任此重责。臣年纪太轻,经历太少,而相国之职举足轻重,臣可不敢接这个担子。臣那些话都是皮毛之言,可不能以此为凭。当真要理政的话,还是需要大智慧之人才成。”

玄宗摇头道:“以年纪阅历为借口都是不对的,年纪的大小不能代表才能的大小。特别是对你王源而言。你二十岁便平了南诏,谁能做到?二十一岁便击溃了吐蕃国?我大唐谁人能比肩?二十一岁便身兼我大唐两道节度使,古往今来谁人能及?如今你才二十三岁,正是风华正茂建功立业之时,他人还在为前途奔波,你已经是我大唐的兵马大元帅,何人能及你之才能?朕一直将你视为我大唐异数,或许老天知道我大唐有此一劫,所以出了文武全才之人助朕渡过难关。故而,朕相信你一定能胜任相国之职。你放心,朕不仅让你管理政务,朕还一样让你统帅兵马平叛。能者多劳,非常时期什么军政分离的规矩也顾不得了,朕就指望着你既替朕平息叛乱,又替朕统率百官渡过难关。王源,朕是诚心诚意的,难道你竟不理朕的诚意么?莫非要朕低声下气的求你不成?”

王源没想到玄宗连最后那些话都直接说了出来,坦言让自己既领兵又管政。这是铁了心要让自己坐上相国的位置。如此一来,既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又能在翻脸之前榨干自己最后一滴智慧和本事为他服务。不愧是坐在高位多年的帝王,手段高明无比。